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1月, 2017的文章

簡報製作 (1) - 目的性

看了不少簡報(ppt)形式的報告以後,想要釐清的一個概念是:「在大家製作投影片之前,要思考的第一件事情就是『實用性』」,而不是參加一場「 寫報告比賽 」或者「 交作業 」。 你一定要思考你自己要「用」這份報告。不管是要用來與「長官溝通」或者是「自己要拿來做「決策」,這份報告有沒有達成預期的目標?你有沒有試著練習看看,在「 對位思考 」的這個前提下,你這份報告會不會發揮預期的功效? 在思考技巧及呈現之前,永遠先想這份報告應該是實用的、有目的的。派得上用場就是成功的簡報,否則做得再美、再多,意義都不大。

新聞網站整理 - 中國

(持續更新中 ) 全球性網站,中國版 http://www.cnetnews.com.cn/ (CNET 中文版) https://cn.engadget.com/ (Engadget 中文版)  http://techcrunch.cn/ (TechCrunch 中文版) 中國綜合科技網站 http://www.zol.com.cn/ (中關村在線) http://www.pconline.com.cn/ (太平洋電腦網)  https://www.leiphone.com/ (雷鋒網)  科技網站及評論網站 http://www.tmtpost.com/ (鈦媒體) http://www.ifanr.com/category/review (愛范兒) http://36kr.com/ (36kr)

常用的「比較概念」:MoM, QoQ, YoY

這邊先簡單說明一下常用的幾個在討論業績 (出貨量、營收...) 等時常用的指標概念。我會再另文寫一篇文章來討論怎麼使用這幾個指標。 MoM (month on month),月增長率 QoQ (quarter on quarter),季增長率 YoY (year on year),年增長率 這三個指標最常用。如果用現在是2017年11月。MoM比的是上個月(2017年10月)的數字、YoY比的是去年同期(2016年11月)的數字。 你可能會問,那 QoQ 呢?這邊有兩個可能: 才11月未滿1季,所以無法比QoQ 也有另一種用法,會用類似「迄今」(volume to date, sales to date),指得是這一季至11月底的消售狀況。其實資料未滿一季,但是為了讓每個月都有「固定圖表」可以顯示,有的表上會出現 to date 這樣的註解 好,至於公式,假設 X 是我們要看的指標的單位: XoX = ((本期資料 / 上期資料) -1) x 100% 為什麼呢?因為比較的「基期」是上一期 ( 這個地方大家常搞錯 )。假設 2017年11月營收是120元,2017年10月的營收是100元,很多人會質疑那成長的20元應該用120或者100當分母?答案是 後者 !因為長出來的20元佔10月的1/5 (20%),所以我們說這季的 MoM 是 20%。 XY提醒: 那你要問,有沒有HoH (hour on hour)、DoD (day on day)或WoW(week on week)?這個問題很有趣,我的經驗是「 未曾看過 」,但你一定要記得一件事。指標「不常被使用」不代表沒有用 如果你覺得你的報告「比小時、比天、比週」有意義,就用吧!

組織裡的溝通

每個組織都需要「溝通」。但我認為要避免把「溝通」當成種藉口,最後造成: 過多的會議與討論 模糊的決策邏輯 沒有明確的負責人及執行團隊 我看過的負面例子是,團隊習慣用溝通與討論來下決策: 老闆喜歡把議題拋出來「溝通討論」。 常常議而不決,問題本身都模稜兩可沒有對錯 各個立場的觀點不同,對於怎麼解決也各有方法 無負責人,或者有負責人卻沒有目標及deadline (未追蹤進度) 沒人接球,最後找組織政治上的弱者,或者菜鳥接求,不了了之 (有人接問題就好) 大型案子需要完整的企劃。但如果大型案子能切成小案子、示範型計劃,或者某些實驗性的計劃,我認為「快速討論、快速提案、快速執行」比花時間磨著溝通怎麼做才對實在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