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新聞網站整理 - 全球

這些都很值得讀 ... 我真不知道要怎麼才讀得完。 (持續更新中)  https://www.engadget.com/ (Engadget)  https://www.wsj.com/news/technology (Wall Street Journal - 科技版)  https://www.pcmag.com/ (PCMAG - 蠻多台廠會參考每年的PC產品排名) https://techcrunch.com/ https://www.wired.com/ http://www.zdnet.com/ https://www.cnet.com/ http://www.pingwest.com/ (Pingwest) https://www.inside.com.tw/ (Inside) 

如何去聽一場簡報或讀一篇報告 (1)

聽演講或讀報告時,有件事情「大可不必這麼做」。就是跳出來打講者或作者的臉「你的東西是錯的!」「你東西沒有用!」「你的文章或演講是垃圾!」。我的經驗告訴我,不管是再奇怪的研究,感覺台下就是有人能夠若有所得。 絕多數的產業人士都搞錯一件事了:今天你去聽場演講、讀一篇報告,重點不是「對方講的東西是對的」 他不可能把一篇東西直接塞到你的腦海裡,幫你判斷、幫你做決定。講者或作者能做的是好好的、清楚的把研究成果表示清楚,讓觀眾能夠清楚的瞭解思維的脈絡。觀眾接著則在研究成果的基礎上,去重新釐清細節、放入自己的立場,或者做進一步的導讀。 不管花「再多錢」。就算是顧問「一對一的指導做研究專案」,對產業的判斷權還是在你身上。你只能從研究者身上拿對你有用的東西,沒有用的就放下或者忘掉。

什麼是好的「產業趨勢」文章?

報章上常會出現一些「明年度十大趨勢」文章。給大家些指標,要判斷這些 專家 說的 趨勢「好或不好」的判斷標準是什麼? 我認為要從幾個觀點來驗證。 第一個是依據。講者在當代「看到什麼」來支持他提出自己的觀點,而且言之有理?這需要有強大的洞察力、想像力及推演的邏輯能力。 第二個是架構。這幾個趨勢,不一定能夠架構起一個「完整的世界」,但這幾個趨勢間肯定能夠描述一個世界觀。重要趨勢之間會相互影響,不可能「不顧其他的趨勢」,獨立存在。 第三個是詮釋。如果這幾個趨勢 (a)言之有理 (b)自成架構體系,說起來很有道理,那這些趨勢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? 有些喊得很短、議題式的,毫無洞見、遠見的趨勢,也就看看罷了。

統計資料 - 台灣

(更新中 ) 交通部數據所 https://stat.motc.gov.tw/mocdb/stmain.jsp?sys=100  電信類 https://www.ncc.gov.tw/chinese/gradation.aspx?site_content_sn=1960 (NCC)

簡報製作 (1) - 目的性

看了不少簡報(ppt)形式的報告以後,想要釐清的一個概念是:「在大家製作投影片之前,要思考的第一件事情就是『實用性』」,而不是參加一場「 寫報告比賽 」或者「 交作業 」。 你一定要思考你自己要「用」這份報告。不管是要用來與「長官溝通」或者是「自己要拿來做「決策」,這份報告有沒有達成預期的目標?你有沒有試著練習看看,在「 對位思考 」的這個前提下,你這份報告會不會發揮預期的功效? 在思考技巧及呈現之前,永遠先想這份報告應該是實用的、有目的的。派得上用場就是成功的簡報,否則做得再美、再多,意義都不大。

新聞網站整理 - 中國

(持續更新中 ) 全球性網站,中國版 http://www.cnetnews.com.cn/ (CNET 中文版) https://cn.engadget.com/ (Engadget 中文版)  http://techcrunch.cn/ (TechCrunch 中文版) 中國綜合科技網站 http://www.zol.com.cn/ (中關村在線) http://www.pconline.com.cn/ (太平洋電腦網)  https://www.leiphone.com/ (雷鋒網)  科技網站及評論網站 http://www.tmtpost.com/ (鈦媒體) http://www.ifanr.com/category/review (愛范兒) http://36kr.com/ (36kr)

常用的「比較概念」:MoM, QoQ, YoY

這邊先簡單說明一下常用的幾個在討論業績 (出貨量、營收...) 等時常用的指標概念。我會再另文寫一篇文章來討論怎麼使用這幾個指標。 MoM (month on month),月增長率 QoQ (quarter on quarter),季增長率 YoY (year on year),年增長率 這三個指標最常用。如果用現在是2017年11月。MoM比的是上個月(2017年10月)的數字、YoY比的是去年同期(2016年11月)的數字。 你可能會問,那 QoQ 呢?這邊有兩個可能: 才11月未滿1季,所以無法比QoQ 也有另一種用法,會用類似「迄今」(volume to date, sales to date),指得是這一季至11月底的消售狀況。其實資料未滿一季,但是為了讓每個月都有「固定圖表」可以顯示,有的表上會出現 to date 這樣的註解 好,至於公式,假設 X 是我們要看的指標的單位: XoX = ((本期資料 / 上期資料) -1) x 100% 為什麼呢?因為比較的「基期」是上一期 ( 這個地方大家常搞錯 )。假設 2017年11月營收是120元,2017年10月的營收是100元,很多人會質疑那成長的20元應該用120或者100當分母?答案是 後者 !因為長出來的20元佔10月的1/5 (20%),所以我們說這季的 MoM 是 20%。 XY提醒: 那你要問,有沒有HoH (hour on hour)、DoD (day on day)或WoW(week on week)?這個問題很有趣,我的經驗是「 未曾看過 」,但你一定要記得一件事。指標「不常被使用」不代表沒有用 如果你覺得你的報告「比小時、比天、比週」有意義,就用吧!